準時收工, 還是要OT工作? 你會怎樣的決定?
要成為一間頂尖的企業需要甚麼因素?
是背後資金充裕還是公司的文化準則?其實人力資源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資本,只是當員工鞠躬盡瘁,將整副精力都投放給公司的時候,公司有真正的善待自己的員工嗎?
2016年10月,中國一家互聯網公司「58同城」被曝出實行「996」工作制度,所謂的「996」是指工作時間從早上9點直到晚上9點,一周上班六天,且沒有補貼或者加班費,也不允許請假。此風波並牽連接到一些互聯網、科網公司,包括阿里巴巴、京東、華為和搜狗等等公司,它們都被指出有要求強制加班,而根據中國的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」明文規定:
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八小時,平均每週工作時間不超過四十四小時的工時制度。
雖然有法律明文規定,但「58同城」回應稱,所謂「996」並非強制性要求,其目的是為了應對旺季較大的工作需求。這種所謂非強制性要求,根本不是一道選擇題,員工只能選擇加班這個選項,當員工拒絕加班時,它們可能會承受降職,降薪,處罰,解雇等風險,難免給人一種利用鼓勵加班的模式,變相強制要求員工加班,員工為了自己的工作前途,只好硬撐接受。
德國工會在上年成功爭取到每周28小時工時,以五天工作制來算的話,每天工作不足6小時,是全球平均工時最低的國家。普遍人一想到降低工時的話,便會產生一些疑問,國家的生產力不怕會下降嗎?這樣經濟會衰退吧?英國顧問公司Expert Market發表的研究報告便推翻了這些質疑,報告分析了世界各國的GDP與工作時數,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,顯示出平均工時最低的國家,反而經濟是最繁榮。
亞洲地區普遍都存在著加班的風氣,而香港更加是其表表者,甚至有些研究指出香港是世界工時之最,加班有兩個原因,一是工作量真的太多,在工作時間裡做不完,另一種可能則是辨公室的政治文化,職埸利字行先,一些人為了能突出自己的勤奮,往往會將要完成的工作,積壓到最後時刻才去做,這樣的話當然要加班。
用經濟學裡的賽局理論(Game Therory)來簡單舉個例子,其中賽局理論中有個最經典的例子是「囚徒困境」,至於詳細在這裡就不多談了,簡單來說,具有競爭性和對抗性質的行為稱為博弈行為,它分為兩種,一種是零和遊戲,意思指的是在遊戲中肯定會有一方是獲勝,另一方則會落輸,沒有合作的餘地,是雙方各自為利去競爭,例如撲克遊戲21點。另一種是非零和遊戲,雙方可以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決策,也可以在中間取一個平衡點,達到雙贏的局面。
其實這種賽局也經常出現在我們生活中,簡單地分析一下該怎樣作出決定,從而預測他人的決定,以協助自己的決策,找出最好的結果。表中的數字是代表對自己有利的分數,分數只為參考(可能是能令上司加印象分之類)。
從表中看到,當做完自己負責的工作後,最好的情况是大家一起走,準時下班。雖然可能會被上司覺得不夠勤力,但大家一起都收工的話便能令這感覺減到最少,這時大家都會從中只會扣到很輕微的分數(各-1)。但是此時總有人會想“如果大家都不加班,就我加班,不就是會顥得我特别勤奮嗎”這種心態,別人收工後,自己卻繼續努力工作著,不是對自己更有利嗎?所以此時同事A和同事B分數會變成加班會+5,準時下班的人則-5。而同事A、B也有著同樣的想法,大家都不準時收工,於是最後又變成了大家都毫無意義地的加着班,或者將要工作拖到最後一刻才做,此時結果是大家都兩敗俱傷,浪費了自己的私人時間(各自-10)。其實大家假如能夠溝通,有一個明確的共識,互相一起準時離開,便是對大家最有好處(可以準時離開),但在現實中職埸的人卻只看重自己的利益,不願意做第一個離開職埸的人,結果大家都只能一直OT下去。
到底從何時開始,準時收工變成了一種奢侈,為何準時收工的人往往被冠上了懶惰、不夠勤力的帽子?每個人都渴求著工作與生活平衡,科技的進步,按照說應該是更方便,更省時。但現在公司的工作已經融入了我們生活中,下班後或是周未,上司仍能夠立刻找得到你,職埸上已經花費了我們幾乎所有的時間、精力,統統都往裡面投注,下班後,只是想回到家中,讓那疲憊的腦袋好好放鬆而已。所謂的決定,到底是我們自由地去選擇,還是只是一個看似可以選擇的選擇?